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

04 - 通路的整合

1996年的時候,台灣資訊市場吹起了一股非常有趣的熱潮,就是到處都有人開設大型資訊賣場,由台北站前的「Nova資訊廣場開始,到後來的「太平洋T-Zone、「震旦資訊廣場,陸續還出現的還有台北車站前的「巨蛋資訊廣場,跟士林台北海洋館在一起的「台北資訊生活館,三重湯臣工業區的「湯臣3C廣場」等等,此外還有十幾家以上洋洋灑灑。各大小縣市的各個區域,都有來自不同行業的業者,標榜異業結盟投入了這個當時一片看好的市場大餅中。這股風潮延燒了近兩年,幾乎讓台灣的資訊產品通路一下擴張了好幾倍。

回顧七年前的這股風潮,最後會發現熱潮散去後,不是退出就是異主的大型資訊賣場,只剩下一開始也是最後的Nova,現在還挺立在台北車站前。不過當時的整體市場,的確是無論外商或本土廠商都積極整合通路,搶進各消費領域的年代。

1997年的時候,台灣IBM個人電腦事業處當時整合了三光(現在的群環)、長榮國際、神通與聯強這四家主力的經銷商。主事者表示:「特別是整合聯強的加入,讓ThinkPad可以藉由聯強3千多家門市進軍到全省通路,產品曝光度的增加配合上廣告效益,慢慢在客戶端看出了成效」。

在價格、通路、廣告的配合下,ThinkPad開始為本土廠商帶來了壓力,當時本土品牌有宏碁、倫飛、國眾等幾大廠牌,而筆記型市場也開始處於起飛階段,因此每家廠商之間的競爭都非常激烈,不但不斷有新產品的推出,由於當時英特爾處理器產品還有定時降價的措施,因此廠商削價競爭的策略也非常快。

當時的負責產品銷售的人指出,ThinkPad的確快速在市場上經營出傲人的成績。1997年時,佔有率約是5%6%,大約只有5千多台而已,而1998年的佔有率為8%9%,也大約只有8千多台。然而到了隔年,原本業績目標是定在12千台,結果還沒有到1999年第四季,就已經達到了15千台,佔有率一下提升為13%14%。

在當時的市場,1997年時IBM已經排名外商品牌第一了。而到了1998年,ThinkPad竟然以外商品牌的姿態,成為國內排名前三大的品牌(前三大分別為倫飛、宏碁與IBM)。

下期預告 - 技術引發台灣市場注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