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8月30日 星期四

03 - 挑戰本土市場

1996年,是台灣IBM直接「衝撞本土筆記型電腦市場的重要一年,而負責操刀的則是當年台灣IBM個人電腦事業處的多位關鍵人物。(原諒我仍然必須從原稿中,刪去大量的關鍵人物訪談)。

其實平心而論在IBM,個人電腦事業處可能可以算得上是份苦差事,即使是在1996年,個人電腦市場的經營也是同樣艱辛的,消費市場向來是一項費盡心力才能有所獲得的領域。相較於IBM其他的業務部門,個人電腦事業處的確是一個更加考驗耐力與智慧的單位,當時所面對的是,IBM如何進入國內消費性桌上型與筆記型電腦市場的沈重任務,更加令人覺得責任沈重。

當時的執事者認為:IBM是一個這麼堅強的品牌,而台灣也是PC王國,沒有道理IBM會缺乏經營這個市場的能力,一定有某些地方是可以改近的,IBM應該可以在PC王國創造出不同的風貌

1995年,台灣IBM個人電腦的年度銷售數量只有一萬一千台,當時整個個人電腦事業處只有16位成員。但是當時PC標案的市場需求很高,的確可以看得出來PC時代已經來臨

「其實在當時市場上,根本沒有人認識IBMThinkPad,執事者形容1995年以前的情形,當時IBM賣得最好的產品,還是以桌上型電腦在商用市場的標案為主,其中最主要的大多是銀行客戶。95年時,也才剛針對消費市場推出桌上型電腦 Aptiva,引進的ThinkPad雖然口碑很好但價格貴,記得當時:「只有駐台外商,像花旗銀行的總裁才用得起,本地企業人士根本沒人買ThinkPad。當時國產品牌就要價平均就在7萬元左右,但IBM動輒則是10幾萬元以上。當時的負責人形容說:「根本就是算是極品中的極品了,當時的ThinkPad是如此高不可攀的。

有令人稱羨的技術,但是沒有平易近人的市場策略,是IT產業許多明日之星瞬間成為過眼雲煙的原因。執事者了解,如果沒有辦法將價錢本土化,甚至是最基本的系統操作功能中文化,ThinkPad永遠都會只是台灣消費心中只能觀望羨慕的極品而已,因此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實在很多。

19961997這兩年,台灣IBM還是只能侷限於引進整台在國外組裝完成的桌上型及筆記型電腦,尤其主要是Made in JapanThinkPad。執事者形容:「就像是批發商切貨一樣,當時只能挑選國外合適的產品,然後下訂單進貨。等銷售完畢後,再看國外還有哪些適合的產品或庫存,再決定下一波的進貨數量。這種做法,實在缺乏任何長期經營的概念,系列產品之間的連結,一定都是間斷的

也因此,進口的ThinkPad不但沒有中文手冊、中文鍵盤,連預先安裝的作業系也都是英文版的,有時為了應付客戶的需求,只好在英文鍵盤上貼上中文貼紙,這種做法當然沒有辦法深入本地市場,因此所有的基礎工作,應該就要從產品的本土化開始。

「即使是簡單的中文化工程,似乎都顯得困難重重。執事者表示:「為了讓進口的產品能夠盡量貼近台灣市場的需求,當時我們只好飛到日本、歐洲的生產線,去商談是否能夠在當地組裝時就加入中文套件,以免產品運到台灣後再重新拆組包裝,造成更多成本的浪費。不過這實在不是一個簡單動作,除了要說服總公司及生產線外,當時還得想辦法派駐工程師到日本生產線,協助當地進行中文化工程。連中文鍵盤,都得想辦法尋找日本當地的代工廠商來生產配合,對人力與成本來說都需要投資」。

但努力的成果就是,逐漸讓在台灣市場銷售的ThinkPad,擁有中文鍵盤、中文操作手冊、中文作業系統,最後連產品的外包裝也能夠全部中文化。「這樣一來自然產生親和力,讓本地使用者覺得貼心,執事者回憶當時的情形。

「既然產品已經中文化了,那行銷廣告更要本地化,這是接下來的步驟,執事者指出:「原來台灣IBM的產品廣告只能沿用國外既有的作品,如果分公司要發想自己的廣告創意,就必須要送到總部審核,一來一回的流程經常是兩個月以上,根本就無法配合行銷的時程」。

而為了讓產品廣告能夠更適合台灣市場的需求,在取得老闆的背書支持之下,個人電腦事業部就展開了廣告本土化的動作,當時就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台灣市場色彩的創意廣告。

因此可以說,從1996年開始,ThinkPad才正式進軍了台灣本土市場。

下期預告 -通路的整合

2007年8月28日 星期二

02 - 萌芽前期

1992年,IBM在全球推出第一ThinkPad品牌筆記型電腦 700C700C配備有當時罕見的10.4吋彩色液晶螢幕,而且是TFT的高規格,同時還擁有IBM獨家的Track Point軌跡點指向裝置。各項創新的設計,讓ThinkPad立刻成為筆記型電腦的經典,700C也因此榮獲無數大小獎項。

而台灣IBM是在何時引進第一ThinkPad的?曾經參與過這段歷史的台灣IBM資深人員先生(保護當事人隱私,隱藏姓名) 回憶:ThinkPad 700C在國外發表後,幾乎可以說是同步就引進了台灣,在1992年,台灣IBM就已經開始進口銷售ThinkPad 700C。不過,當時台灣根本沒有筆記型電腦的市場,原因是那時候稱得上筆記型電腦的各家產品,幾乎都是天價,根本就只有外商公司的高級主管買得起,像700C當時的售價就高達台幣15萬元以上

回顧當時,其實也算是筆記型電腦剛開始進入市場的萌芽階段。在這之前,筆記型電腦還不叫做「筆記型Notebook」電腦,而是重量高達10公斤以上,稱為「膝上型Laptop電腦的產品。其實以現在的眼光看來,膝上型電腦充其量只能叫做是可攜式的桌上型電腦。我還記得當時國外的資訊雜誌都戲稱,膝上型電腦最主要的功能,就是利用機體的高熱度來燙平使用者的西裝褲。

也因此以現在的眼光來看,當時700C的推出,在技術上的確造成了相當大的震撼。首先是當時筆記型電腦的液晶技術,大都限於成本還是採用灰階的液晶螢幕,10.4吋的大尺寸(以當時的技術背景絕對是)再加上TFT彩色規格,是當時少見的超高檔配備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當時的筆記型電腦大都採用滾球滑鼠指向裝置,而IBM在當時就特別為筆記型電腦的需求,設計推出了獨家的Track Point軌跡點技術。這個被戲稱為「中原一點紅Track Point,一直是ThinkPad得到使用者稱許的特點之一,也曾經被東芝(Toshiba)等大廠在他們的筆記型電腦產品中所採用。

雖然只有小小的一個紅點,但Track Point可以說是ThinkPad上最顯眼的裝置,向來採用黑色系機體的ThinkPad,配合著鍵盤中央的小紅點,就是使用者心目中對ThinkPad視覺印象。後來有部份ThinkPad機種,特別配備了Track Point加觸控板(Touch Pad)的雙重指向裝置,這個舉動就遭受部份Track Point愛用者的批評,認為真是畫蛇添足。

熟悉ThinkPad的老用戶都知道,早期的ThinkPad機種,發源地都來自日本的大和(Yamato)實驗室,但是進口價格實在太高了,因此在19931994年左右時,平均每個月的ThinkPad銷售數量,只有4050台左右,客戶大多是外商公司派駐來台的高級主管。

當時會關心到ThinkPad產品動向,可能只有國內的專業資訊媒體了。而就在1995年時,IBM推出了一台直到現在都被視為經典的筆記型電腦,就是ThinkPad 701C,也就是暱稱的「Butterfly蝴蝶機

後來得到紐約現代美術館(MoMA)收藏的701C,鎖定的是當時各廠商正熱門研究的「如何將筆記型電腦尺寸縮小」的潮流,B5尺寸的設計當時才開始蔚為風潮,最重要的是701C上可以像蝶翼左右折疊伸展鍵盤,設計的用意是在縮小的機體上讓使用者得到最舒適的全尺寸鍵盤。

我想在當時,Butterfly應該是所有媒體人夢寐以求的經典機種,輕巧可攜又兼顧完整操作功能的概念,終於可以讓人擺脫筆記型電腦動輒3公斤以上(當時的技術)的窘境。而在那一兩年,惠普或康柏等大廠,也致力追求B5尺寸機種的設計,像是康柏當時也非常知名的Aero機種(台灣地區都戲稱為阿諾),不過都無法達到像Butterfly這樣的經典地位。只是以Butterfly當時10萬元的價位,對消費大眾來說仍然是屬於高價而不可攀的機種,先生回憶:「ThinkPad 701C也同時引進了台灣銷售,不過市場仍然是集中在數量非常少的高階商務人士

環顧19921995年左右的國內市場環境,當時整個筆記型電腦市場剛處於起步階段,本土品牌有宏碁、倫飛等大廠,外商品牌則有惠普、康柏、IBM等大廠,後來還陸續加入了國眾、神通等品牌,市場上每年都出現許多新的競爭者,當然也有很多代工或貼牌的產品,突然出現然後又消失,大家都在嘗試筆記型電腦市場的可能性。在1995年時,一台本土品牌的筆記型電腦(486等級),要價就在七萬元左右,大部分集中在商用的市場,但即使如此可以看到的是,筆記型電腦市場,已經出現了逐年熱絡的狀況。

IBM人員指出:在1995年前,台灣IBM只是單純地引進國外的ThinkPad產品來加以銷售,當時銷售的都是英文機種,並沒有針對台灣市場有任何本土化的設計。

但是接下來,ThinkPad準備迎接在台灣市場的第一個本土化挑戰。

下期預告 挑戰本土市場



01 - 我思故我在-ThinkPad 在台灣

直到現在,行經台北敦化北路與八德路交叉口,從體育場方向斜斜望去,都能夠赫然望見斗大的「IBM標準字,醒目地標示在一棟白色大樓的頂端。雖然台灣IBM早已搬離此地八年以上的時間,其間公司也從臨基隆路的大樓,再度轉移到目前甚囂塵上的信義計畫區。但對稍有資歷的台北人來說,「IBM大樓」早就是敦北地段的辨識地標之一;而廣闊十字路口底下乾淨異常的地下道,仍然標示有IBM認養的文字。

這就是IBM,一家在台灣歷史到可能已經融入生活情境的外商公司。其實如果了解到IBM在台灣竟然已經落地生根長達50年的時間(民國45年成立),擁有許多比本地公司更長遠的歷史,這樣的印象也許就不足為奇了。走過台灣近半世紀,台灣IBM與本地市場間,早就發展出深遠的聯繫關係,無論是見證或涉入台灣資訊產業的發展,關連程度絕非簡單就能解釋清楚。

坦白說,IBM雖然擁有全球排名前三的品牌價值,但對台灣消費者來說,實在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對IBM產品有全盤的了解,原因是集中於專業與大型領域的IBM,在消費市場並不如其他資訊品牌那樣多彩多姿。也許應該說是藍色巨人專業的堅持吧,讓IBM在這麼多年來跨足消費資訊產品市場時,顯得格外的謹慎,並向來堅持自己獨特的看法。

舉例來說,當年曾經針對家用桌上型電腦市場所推出的Aptiva品牌,在IBMPC未來前景有獨特的見解之後(註一),就自動淡出了市場,目前再也無緣看到這個家用品牌的出現了,之後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名為EoNEdge of Network)的實驗性產品,而EoN也只短暫出現過一段時間而已。

(註一)著名的Post PC宣言,2000年時由IBM提出,IBM認為PC的發展已經進入了瓶頸,未來應該朝向整合IA(資訊家電)的新方向前進,就是進入了所謂的「後PC年代」,這一番發言當年引起了很大的討論與爭議。

但是對消費大眾來說,這麼多年來還是有一項IBM品牌在藍色巨人對資訊市場的多方嘗試中,持續保留建立有獨特地位,那就是IBM知名的筆記型電腦品牌 ThinkPad

擁有超過十年歷史的ThinkPad,不需要冠上IBM光環,早就是市場上最著名的筆記型電腦品牌之一。雖然在十年前,ThinkPad也被定義成是商務機種(限於時空因素,當時當然只有高階商務人士才買得起),但在IBM的經營之下,這個品牌從最高檔的商務機種,向下蔓延到普羅消費等級。甚至在台灣市場,因為大膽而縝密的市場經營手法,ThinkPad已經逐漸成為兼具外商與本土品牌競爭力,堪稱台灣最引人注目也最熱門的筆記型電腦產品。

翻開ThinkPad在台灣的歷史,能夠看到的,將不單只是一個品牌的成長故事而已。仔細探究ThinkPad深入本地市場紮根的歷程,你會驚訝於ThinkPad不只是一個我們早已熟悉的品牌而已,在它深入市場的背後,更是帶動了台灣資訊產業與市場競爭規則的快速發展,造就了一段有趣的品牌成長歷程。

筆者十幾年的資訊記者資歷,剛好陪伴ThinkPad經歷參與這段台灣資訊時空的變遷。十年來,我看過太多曾經不可一世的資訊品牌、公司甚至領導人,瞬間爬上高峰後,又徹底被快速變遷的市場迅速淘汰。

十幾年前大家還延續努力套用英特爾(Intel)的摩爾定律(註二),到現在依然是金科玉律,我們必須承認就如英特爾另一位創辦人葛洛夫(Andy Grove)所講的,這是一個十倍速的時代。現在看來,或許可能還要更快!作為一個長期觀察者,我必須承認這個具有十年歷史,而又能持續市場領導地位的品牌 ThinkPad,的確具有令人折服的長處與優勢。


(註二)英特爾創辦人摩爾(Gordon Moore)在1965年提出的觀察定律,他表示積體電路上每平方英吋的電晶體數目,每18個月就會增加一倍。


我們總感覺一個成功的產品,似乎是自己擁有風格與生命,能夠昂挺在市場上獨力往前走。但其實品牌與產品的風格及生命,都是來自設計、行銷、企劃等專業人員的運籌帷幄,才能逐漸成形而被發揚光大的。

ThinkPad在台灣的發展歷史也是一樣,仰賴的是一群非常專業的人員,在這段歷程中逐漸培育出它獨特的生命力。透過這些操盤ThinkPad行銷專業人員的「口述歷史」,我們將能夠更了解蘊含在ThinkPad品牌背後的精神到底為何,共襄盛舉地參與台灣市場這十年來的筆記型電腦市場發展史。

此在後續的章節中,我們訪問了幾位曾經參與ThinkPad在台灣發展的關鍵人物,透過他們的回想,將讓ThinkPad參與國內市場的發展史逐漸清晰,同時也釐清了這十年來的資訊市場變遷脈絡。在這些關鍵人物的訪談中,我也以自己的記者歷史文件,同時加入了當時國內市場所發生的重大事件以作為參照對比。回顧這些發展演進,其實會發現除了產業外,包含身為消費大眾的你我,也曾經共同參與了這一頁精彩的產品發展旅途。

下期預告 _ ThinkPad 萌芽前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