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2年,IBM在全球推出第一台ThinkPad品牌筆記型電腦 - 700C。700C配備有當時罕見的10.4吋彩色液晶螢幕,而且是TFT的高規格,同時還擁有IBM獨家的Track Point軌跡點指向裝置。各項創新的設計,讓ThinkPad立刻成為筆記型電腦的經典,700C也因此榮獲無數大小獎項。
而台灣IBM是在何時引進第一款ThinkPad的?曾經參與過這段歷史的台灣IBM資深人員李先生(保護當事人隱私,隱藏姓名) 回憶:ThinkPad 700C在國外發表後,幾乎可以說是同步就引進了台灣,在1992年,台灣IBM就已經開始進口銷售ThinkPad 700C。不過,當時台灣根本沒有筆記型電腦的市場,原因是那時候稱得上筆記型電腦的各家產品,幾乎都是天價,根本就只有外商公司的高級主管買得起,像700C當時的售價就高達台幣15萬元以上。
回顧當時,其實也算是筆記型電腦剛開始進入市場的萌芽階段。在這之前,筆記型電腦還不叫做「筆記型Notebook」電腦,而是重量高達10公斤以上,稱為「膝上型Laptop」電腦的產品。其實以現在的眼光看來,膝上型電腦充其量只能叫做是「可攜式的桌上型電腦」。我還記得當時國外的資訊雜誌都戲稱,膝上型電腦最主要的功能,就是利用機體的高熱度來燙平使用者的西裝褲。
也因此以現在的眼光來看,當時700C的推出,在技術上的確造成了相當大的震撼。首先是當時筆記型電腦的液晶技術,大都限於成本還是採用灰階的液晶螢幕,10.4吋的大尺寸(以當時的技術背景絕對是)再加上TFT彩色規格,是當時少見的超高檔配備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當時的筆記型電腦大都採用滾球滑鼠指向裝置,而IBM在當時就特別為筆記型電腦的需求,設計推出了獨家的Track Point軌跡點技術。這個被戲稱為「中原一點紅」的Track Point,一直是ThinkPad得到使用者稱許的特點之一,也曾經被東芝(Toshiba)等大廠在他們的筆記型電腦產品中所採用。
雖然只有小小的一個紅點,但Track Point可以說是ThinkPad上最顯眼的裝置,向來採用黑色系機體的ThinkPad,配合著鍵盤中央的小紅點,就是使用者心目中對ThinkPad視覺印象。後來有部份ThinkPad機種,特別配備了Track Point加觸控板(Touch Pad)的雙重指向裝置,這個舉動就遭受部份Track Point愛用者的批評,認為真是畫蛇添足。
熟悉ThinkPad的老用戶都知道,早期的ThinkPad機種,發源地都來自日本的大和(Yamato)實驗室,但是進口價格實在太高了,因此在1993、1994年左右時,平均每個月的ThinkPad銷售數量,只有40到50台左右,客戶大多是外商公司派駐來台的高級主管。
當時會關心到ThinkPad產品動向,可能只有國內的專業資訊媒體了。而就在1995年時,IBM推出了一台直到現在都被視為經典的筆記型電腦,就是ThinkPad 701C,也就是暱稱的「Butterfly蝴蝶機」。
後來得到紐約現代美術館(MoMA)收藏的701C,鎖定的是當時各廠商正熱門研究的「如何將筆記型電腦尺寸縮小」的潮流,B5尺寸的設計當時才開始蔚為風潮,最重要的是701C上可以像蝶翼左右折疊伸展鍵盤,設計的用意是在縮小的機體上讓使用者得到最舒適的全尺寸鍵盤。
我想在當時,Butterfly應該是所有媒體人夢寐以求的經典機種,輕巧可攜又兼顧完整操作功能的概念,終於可以讓人擺脫筆記型電腦動輒3公斤以上(當時的技術)的窘境。而在那一兩年,惠普或康柏等大廠,也致力追求B5尺寸機種的設計,像是康柏當時也非常知名的Aero機種(台灣地區都戲稱為阿諾),不過都無法達到像Butterfly這樣的經典地位。只是以Butterfly當時10萬元的價位,對消費大眾來說仍然是屬於高價而不可攀的機種,李先生回憶:「ThinkPad 701C也同時引進了台灣銷售,不過市場仍然是集中在數量非常少的高階商務人士」。
環顧1992到1995年左右的國內市場環境,當時整個筆記型電腦市場剛處於起步階段,本土品牌有宏碁、倫飛等大廠,外商品牌則有惠普、康柏、IBM等大廠,後來還陸續加入了國眾、神通等品牌,市場上每年都出現許多新的競爭者,當然也有很多代工或貼牌的產品,突然出現然後又消失,大家都在嘗試筆記型電腦市場的可能性。在1995年時,一台本土品牌的筆記型電腦(486等級),要價就在七萬元左右,大部分集中在商用的市場,但即使如此可以看到的是,筆記型電腦市場,已經出現了逐年熱絡的狀況。
IBM人員指出:在1995年前,台灣IBM只是單純地引進國外的ThinkPad產品來加以銷售,當時銷售的都是英文機種,並沒有針對台灣市場有任何本土化的設計。
但是接下來,ThinkPad準備迎接在台灣市場的第一個本土化挑戰。
下期預告 - 挑戰本土市場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