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8月30日 星期四

03 - 挑戰本土市場

1996年,是台灣IBM直接「衝撞本土筆記型電腦市場的重要一年,而負責操刀的則是當年台灣IBM個人電腦事業處的多位關鍵人物。(原諒我仍然必須從原稿中,刪去大量的關鍵人物訪談)。

其實平心而論在IBM,個人電腦事業處可能可以算得上是份苦差事,即使是在1996年,個人電腦市場的經營也是同樣艱辛的,消費市場向來是一項費盡心力才能有所獲得的領域。相較於IBM其他的業務部門,個人電腦事業處的確是一個更加考驗耐力與智慧的單位,當時所面對的是,IBM如何進入國內消費性桌上型與筆記型電腦市場的沈重任務,更加令人覺得責任沈重。

當時的執事者認為:IBM是一個這麼堅強的品牌,而台灣也是PC王國,沒有道理IBM會缺乏經營這個市場的能力,一定有某些地方是可以改近的,IBM應該可以在PC王國創造出不同的風貌

1995年,台灣IBM個人電腦的年度銷售數量只有一萬一千台,當時整個個人電腦事業處只有16位成員。但是當時PC標案的市場需求很高,的確可以看得出來PC時代已經來臨

「其實在當時市場上,根本沒有人認識IBMThinkPad,執事者形容1995年以前的情形,當時IBM賣得最好的產品,還是以桌上型電腦在商用市場的標案為主,其中最主要的大多是銀行客戶。95年時,也才剛針對消費市場推出桌上型電腦 Aptiva,引進的ThinkPad雖然口碑很好但價格貴,記得當時:「只有駐台外商,像花旗銀行的總裁才用得起,本地企業人士根本沒人買ThinkPad。當時國產品牌就要價平均就在7萬元左右,但IBM動輒則是10幾萬元以上。當時的負責人形容說:「根本就是算是極品中的極品了,當時的ThinkPad是如此高不可攀的。

有令人稱羨的技術,但是沒有平易近人的市場策略,是IT產業許多明日之星瞬間成為過眼雲煙的原因。執事者了解,如果沒有辦法將價錢本土化,甚至是最基本的系統操作功能中文化,ThinkPad永遠都會只是台灣消費心中只能觀望羨慕的極品而已,因此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實在很多。

19961997這兩年,台灣IBM還是只能侷限於引進整台在國外組裝完成的桌上型及筆記型電腦,尤其主要是Made in JapanThinkPad。執事者形容:「就像是批發商切貨一樣,當時只能挑選國外合適的產品,然後下訂單進貨。等銷售完畢後,再看國外還有哪些適合的產品或庫存,再決定下一波的進貨數量。這種做法,實在缺乏任何長期經營的概念,系列產品之間的連結,一定都是間斷的

也因此,進口的ThinkPad不但沒有中文手冊、中文鍵盤,連預先安裝的作業系也都是英文版的,有時為了應付客戶的需求,只好在英文鍵盤上貼上中文貼紙,這種做法當然沒有辦法深入本地市場,因此所有的基礎工作,應該就要從產品的本土化開始。

「即使是簡單的中文化工程,似乎都顯得困難重重。執事者表示:「為了讓進口的產品能夠盡量貼近台灣市場的需求,當時我們只好飛到日本、歐洲的生產線,去商談是否能夠在當地組裝時就加入中文套件,以免產品運到台灣後再重新拆組包裝,造成更多成本的浪費。不過這實在不是一個簡單動作,除了要說服總公司及生產線外,當時還得想辦法派駐工程師到日本生產線,協助當地進行中文化工程。連中文鍵盤,都得想辦法尋找日本當地的代工廠商來生產配合,對人力與成本來說都需要投資」。

但努力的成果就是,逐漸讓在台灣市場銷售的ThinkPad,擁有中文鍵盤、中文操作手冊、中文作業系統,最後連產品的外包裝也能夠全部中文化。「這樣一來自然產生親和力,讓本地使用者覺得貼心,執事者回憶當時的情形。

「既然產品已經中文化了,那行銷廣告更要本地化,這是接下來的步驟,執事者指出:「原來台灣IBM的產品廣告只能沿用國外既有的作品,如果分公司要發想自己的廣告創意,就必須要送到總部審核,一來一回的流程經常是兩個月以上,根本就無法配合行銷的時程」。

而為了讓產品廣告能夠更適合台灣市場的需求,在取得老闆的背書支持之下,個人電腦事業部就展開了廣告本土化的動作,當時就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台灣市場色彩的創意廣告。

因此可以說,從1996年開始,ThinkPad才正式進軍了台灣本土市場。

下期預告 -通路的整合

沒有留言: